九十年前,兰州街头的瞬间
这是一组令人意想不到的珍贵照片,留住了那个年代的宁静与美好。街头的旅馆旁停着一辆大奔,显得格外突出;而农民们则悠然自得地骑着马迈入城市,孩子们在河边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,整个画面流露出一种温暖而悠闲的气息。
这恰恰是1933年兰州人日常生活的写照。这座城市,黄河如丝带般穿城而过,地形上错落着峡谷和河谷。在宁静的河谷地带,人们搭建水车,开垦出瓜田,种植着庄稼,以及养殖牛羊,还有精湛的手艺人制作羊皮筏子,修建着温馨的家园……在那时,没有现代文明的喧嚣打扰,没有刺耳的噪音环绕,一切显得如此宁静,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。
展开剩余74%然而,事实并非如表面上看起来那般美好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,正是甘肃最动荡不安的时期。自然灾害与人为劫难接连而至,军阀割据、频繁更迭,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士兵征召、征粮征款让人民苦不堪言。外地游客曾直言,甘肃当地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。就在一年前,一些地方军阀甚至包围了甘肃省政府的大门,强烈要求支付军费。此时的兰州,人口不足十万(根据1933年的统计,兰州总人口为96009人),与南方的大城市相比,显得异常渺小。
然而,兰州依然有一些值得自豪的地方,这里有黄河上游唯一的一座永久性铁桥,通往青海、宁夏、陕西、新疆、四川与内蒙古等多个地区,成为各地沟通的纽带。
虽然兰州的加工制造业相对较小,但并不算落后。甘肃机器制造局仍具备生产迫击炮和重机枪的能力,最近还铸造了一尊孙中山先生的红铜雕像。尽管如此,大宗商品的出口依然以农业产品为主,主要涉及水烟、大黄、羊皮和羊毛等。
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商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,同时也成为各民族交流的通道,促进了多种文化的交融。在这片热土上,汇聚了黄河文化、青藏高原文化、丝路文化和黄土高原文化等多元文化,让兰州充满了独特的韵味。
然而,尽管进步的步伐在慢慢来临,人们的思想依然相对保守。外地游客评论说,这里仿佛依旧保留着“关起门来称王”的气派。而兰州的城隍庙会则是非常盛大的节日,城里的各个善社竞相上台诵经表演。不过,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,直到民国时期,在为城隍诵读的经文中,竟然还有清朝康熙年间的《康熙圣谕》。
这一组照片,恰如一扇窗,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瞬间与风貌。我们应当感激那些默默付出的摄影师,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。
发布于:天津市